成功从此开始 未来在你手上
用户中心
招聘信息 招聘企业 求职信息 职场资讯 发布招聘信息 免费发布求职信息
关键词:

人才“乱弹”

文章来源:- 2009/3/26 11:22:15
人才“乱弹”



   一 


  识才用才,历来被历代的统治者视为治国安邦之方略。古人讲:“经世之道,识人为先”,“举贤荐才,为政之要”。刘备得一孔明定天下,李世民得一魏征则安天下。人才与非人才在才质上确实有很大的差异,不承认这一点也不是唯物主义者。 


  所以,在一个一团和气、相安无争的单位,在一个大家都彼 
此彼此、分不出谁优秀的单位,在一个领导同志经常把“大家都很不错”挂在口头的单位,人才必然受到压抑,必然会被白白埋没。 


  人才就是人才。人才注定与众不同,注定要在一些方面脱凡绝俗,注定要“天降大任于斯人也”。好好先生不是人才,也注定成不了人才。 


  二 


  因此,对许多人才来说,他们区别于庸才的一个重要特点,就是个性鲜明。特立独行,不随波逐流。他们个性与才情并存,特点与缺点同在。接受不了他们的个性,就难以发挥他们的才能;容忍不了他们的缺点,就无法欣赏他们的特点。 


  王选院士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一个美国人——奥本·海默。他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。但这个才华横溢的人,却又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。读研究生的时候,他甚至于打断导师的讲课,走到黑板前,拿起粉笔说,“你刚才那段话可以用我下面更好的办法来替代”,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下去。 


  王选引用杨振宁的话说:“假如奥本·海默是个中国人,不可能成功领导中国的原子弹”,因为中国的社会环境往往容纳不了他这样的人。” 


  三 


  人才的确需要包容。 


  包容他们的不足,包容他们的失误,包容他们的个性。因为是人,就难免有缺点、弱点和不足。荆岫之玉,必含纤瑕,骊龙之珠,亦有微颣,何况人乎? 


  再者,人才往往有一股闯劲,有一种冒险精神,敢为前人所未敢为之事。于是就难免会有失误乃至失败。对此,就要“取其一,不责其二;即其新,不究其旧”。就要多些耐心,多些爱心。就要等一等看一看,多给他们些时间。 


  有些人才如生物界的一些种子,是有休眠期的。渡过了这一时期,他们会厚积勃发,蒸蒸日上。 


  四 


  领导与人才,这对关系通常是决定事业成败和人才自身命运的关键。 


  在江泽民同志还是普通基层干部的时候,是汪道涵发现和提携了这个人才,使之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领导干部。朱镕基同志当年在上海当市长时,发现了徐匡迪这个人才。因为他们的发现、举荐、培养、提携,人才脱颖而出,一个国家、一个地方也因此造化无穷。 


  我想,作为一个领导者,当然最好本人就是一个通达的内行、一个令人敬重的人才。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一时还不能成为人才,那么起码应该懂得尊重人才的道理,对人才有一种由衷的敬畏之情。这叫“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”。 


  所以,发现人才是能力,善用人才是本领。一个领导者,既使自己不那么优秀,但手下出人才、聚人才,叫我看也是一个了不起的领导。实际中,又有多少领导能有这样的“雅量”?一些人最怕的是人才超过自己,掩盖了自己的光芒。 


  五 


  敢用人才需要雅量,需要胆量,甚至需要冒风险。 


  孙权力排众议,启用陆逊,危急关头终于打赢了彝陵之战。反围剿中毛泽东敢于让23岁的林彪担任红四军军长、25岁的他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。这才有了黄陂、草台岗战役的胜利。而此次战役是红军时期中央红军打得最大的一次胜仗。“聚三军之众,投之于险,此谓将军之事也”,抗战结束后,面对东北的严峻形势,毛泽东又是果断派林彪到东北,于是又有了“辽沈战役”的大捷。 


  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这是毛泽东用人的一贯风格。疑人不用,用人亦疑。这是蒋介石的一贯用人风格。国共之间的胜负,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用人上的得失。 


  六 


  用人识人事关事业成败,的确要慎重。但也不能犹豫再三,错失机遇。二人评玉,一人曰好,一人曰丑,久不能辨。各曰:“尔来入吾目中,则好丑分矣。”这其实是对人才的最大不公和最大浪费。当年朱镕基发现徐匡迪,其实就缘于时为上海高教局长的徐同他的一次出国访问。徐处处表现出一位专家领导的杰出才华,对经济问题尤其在行,不仅使外方十分佩服,同时也使朱镕基大加赞赏。朱镕基按捺不住自己发现人才的欣喜,回国后马上举荐他当了计委主任。 


  白居易诗曰,试玉要烧三日满,辨材需待七年期。在识人选人上,三日可以,但七年则太久。一下子考验人家七年,再好的人才恐怕也给耽误了。 


  七 


  人才不分年老年少。 


  老将出马,可以一个顶俩;新秀上阵,同样能威震八方。不以成败论英雄,不以胡须论英雄,这才是公正的人才观。 


  但怕的就是论资排辈,怕的就是不讲本领,只讲资格、年限。多少人才从少年“排队”排到了中年,多少人才从青丝“排队”排到了白发。 


  诗家清景在新春,绿柳才黄半未匀,若待上林花似锦,出门俱是看花人。识人用人莫不如此。一个人才的“佳境”正是他年富力强的时候,等到日暮西山,即使发现了又有多大可用之价值?
相关搜索: 人才
 标 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