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从此开始 未来在你手上
用户中心
招聘信息 招聘企业 求职信息 职场资讯 发布招聘信息 免费发布求职信息
关键词:

特别提示:毕业找工作当心被“忽悠”

文章来源:- 2009/3/19 13:23:15
特别提示:毕业找工作当心被“忽悠”



    又到了金秋送爽的时节,也是大批大学毕业生踌躇满志走向社会,步入各种工作岗位的时候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随着目前就业压力的加大,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的心情急切,可越是这个时候,越要警惕被“忽悠。 
  小心职场陷阱 


  答应3个月的试用期,3个月后却莫名其妙遭到解聘,尽管后来又找到了新的单位,但一想到这样的求职经历,去年大学毕业的小李就郁闷不已。 


  据了解,“试用期”已经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路上经常遭遇的一道陷阱。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力资本,大量招募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,而且不签订劳动合同,待试用期满,就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予以解雇。这样一来,大学毕业生总是辛辛苦苦给单位低薪干几个月,然后被扫地出门。 


  而对大学毕业生来说,能被单位“试用”甚至可以用“幸运”来形容,因此非常珍惜得来不易的试用期。今年毕业于青海大学的周周说:“面试时,我们往往是连薪水问题都不敢贸然提出,总担心会给公司留下不好的印象。从内心来讲,我们也知道这里面很可能就埋藏了陷阱,可能会成为一些企业谋取利益的牺牲品。但是如果你拒绝试用,这就意味着失去了一次就业的机会。因此,即使有百分之一的希望,我们也必须全力去争取。毕竟现在找工作的人这么多,你拒绝试用,别人却愿意试用,那最后的可能或许就是别人找到工作了,你没有找到。” 


  一名女大学毕业生与一家公司签了合同,为此她放弃了去另外两家公司面试的机会,也没有去参加公务员考试。然而不到半个月,这家公司却单方面撕毁合同。 


  大学毕业生求职时,经常遇到单方撕毁合同及拖延、克扣甚至拒付薪酬的现象。有的大学毕业生工作特别辛苦,每月300元底薪,其余的靠拉业务才有,但要一个月以后才结账,并要求早去晚归。如此一来,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,有的干了不到两个星期就不得不离开。一毕业生告诉记者:“我去了一家单位,首先要交50元报名费,却是什么推销、发传单之类的活。给他们卖体力还不说,工资也没正常发。有的同学做了几天就以不明理由被辞退了,真是没办法。” 还有的招聘单位所承诺提供的待遇根本就不可能兑现,甚至一开始就没有准备兑现。 


  求职遭遇陷阱,他们为何不追究?“精力有限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代表着大部分毕业生的普遍心态,多数毕业生认为“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只能吃哑巴亏”。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的小赖告诉记者,他自己也遭遇过这种情况:“只能吃一堑长一智,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会多留意一下。况且刚刚毕业出来找工作,多多少少都会吃些亏的,就当作是一种求职过程的磨炼。”也许正是由于他们的息事宁人,更多的陷阱还在继续坑人。 


  求职被骗一定要维权 


  为什么虚假招聘的受害者往往是大学毕业生呢?据青海省职业介绍中心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,很多毕业生刚走出大学校园,对社会缺乏基本的认识,对招聘的认识有偏差。他们往往认为,去职业中介要收费,人才服务中心程序又太繁琐,只有面对面的接触才是最值得信赖的,这就在思想上麻痹了。此外,大学毕业生法律意识的淡薄也是导致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。有关法律规定,用工合同中不允许要求求职者交纳任何的费用。如果大学毕业生能在去面试之前了解一下的话,就会避免上当。由于大学毕业生信息相对封闭,保护自我权益的意识还不强,加上有关诉讼方面的程序比较复杂,维权还不是很容易做到。 


  当毕业生求职遭遇陷阱时,他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? 


  省职业介绍中心有关人士介绍,毕业生只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,形成实际劳动关系后,才能按照国家《劳动法》有关政策维权。因此,当求职者掉入某些用人单位的“试用”陷阱时,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 


  毕业生求职时如何才能尽量避免掉入“试用陷阱”?有关人士提醒:要提防掉进“试用陷阱”,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在求职过程中多留心眼。要对自己所应聘的企业有所了解,例如了解企业成立的时间,大致规模,以及用人制度上是否规范;对企业所提供的“试用”或者“实习”机会,一定要区分清楚自己获得的究竟是实习机会还是试用机会;对于某些企业的口头“试用”承诺尤其要当心,尽量把与用人单位的口头协议形成文字内容写进就业协议,这样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才有依据。就算进入企业开始无协议试用,也要多留个心眼,观察一下企业里面的员工是否已经签约,或者打听一下“试用”自己的企业近年来是否招收过应届毕业生,如果发现周围的工作人员都是临时工或者有其他疑问的时候,最好及早从企业脱身,避免更长时间地陷入陷阱。 


  如果发生拖欠工资的情况,应及时向劳动保障部门举报投诉,同时,注意收集有关如劳动合同、工作证、押金条等可证明双方劳动关系的证据。 


有过求职受骗经历的许多“过来人”也给出了他们的建议: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;面对招聘信息,尤其是网络上的,注意去核实,面试前最好通过各种途径核实一下公司的资料;多了解有关的法律,特别是在签订有关试用或聘用合同时,更要做到有备无患;不要将重要证件如身份证等作抵押。 
相关搜索: 毕业 工作
 标 相关文章